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治区民政厅党史学习教育(已归档) > 媒体报道(已归档)

中国社会报丨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温暖民心——广西民政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11-24 18:30     来源:中国社会报11月24日报道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多亏民政干部上门问需,了解到我的困难并给予临时救助,才帮我们家渡过了难关。”提及不幸患病后的经历,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金陵镇金陵村的梁女士感慨地说。

40岁的梁女士今年3月患脑膜瘤住院治疗,治疗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报销救助后,个人仍需负担2万余元。因其出院后一直在家养病,无经济来源,家庭生活陷入困境。区民政干部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主动帮她申请办理了临时救助,给予11850元的临时救助金,缓解了她的生活压力。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广西民政系统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政策排解民忧,用行动温暖民心,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中践行初心使命。

上门体察群众急  着力解决群众难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难题,广西将兜底保障列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重点任务和民生事项统筹推进,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兜牢民生底线。

深入走访慰问,将政策送上门。围绕保持社会救助兜底政策“稳”、主动上门体察群众“急”、着力解决困难群众“难”,组织动员民政系统党员干部以“一对一结对帮扶”等形式,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开展走访慰问。组织工作组深入易地搬迁安置点和基层一线,将社会救助政策送进千家万户。截至目前,全区各地累计组织排查低收入人口425万人次,走访慰问特殊困难群众12万人,发放 “社会救助温暖清单” 12万份,解决困难群众问题3.1万个。

完善政策措施,巩固脱贫成果。保持社会救助兜底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实施“按户施保”和“按人施保”相结合的救助模式,继续将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供养范围。截至10月,全区共发放低保金79.3亿元、特困人员基本生活费16亿元。

建立监测平台,健全帮扶机制。建成全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联合乡村振兴、教育、医保等部门整合信息数据,实行动态监测比对,对触发预警机制的低收入人口及时给予帮扶,全区已纳入动态监测的低收入人口339万人。

推进改革创新,提升服务实效。大力推广应用社会救助自助申请平台,实现“指尖办”“掌上办”。将“解忧暖心传党恩”活动向城镇困难群众延伸拓展,常态化夯实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教育救助、基本住房安全、就业创业、社会保险政策待遇“六条保障线”。

老人有幸福晚年  儿童有美好未来

每餐两菜一汤可随意搭配,健康营养又方便划算。每到中午,钦州市钦南区文峰街道三宣堂社区的“长者食堂”就有很多老人前来刷卡、排队取餐,“我们社区获评广西老年人宜居社区,长者食堂功不可没!”三宣堂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志坚说,长者食堂采取“老人出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形式,为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提供助餐配餐服务,每天大概有110名老人前来用餐。对于80岁以上及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党员志愿者免费为他们送餐。“长者食堂解决了老人就餐难,让居家老人的生活更方便。”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聚焦老人和儿童所需所盼,广西各地民政系统加快完善服务体系,扩大服务供给,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老年人有幸福的晚年,让儿童有美好的未来。

聚焦舒心服务,自治区民政厅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110多家社会组织在350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为乡镇敬老院、农村幸福院、农村留守老人开展服务,累计服务超过2.6万人次。

聚焦暖心关怀,推动新建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按每百户不低于15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培育打造18个集养老护理、日间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人宜居社区。

积极推进“幼有所育”。自治区民政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已被认定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满18周岁后在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给予一定的助学金资助。建立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021年机构养育孤儿最低生活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至1350元。

解决城乡居民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广西通过不断完善基层服务平台、健全服务队伍、创新服务机制,努力解决城乡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完善两级服务平台。健全社区服务平台,安排2000多万元在42个县(市、区)推进城乡社区服务设施规范化建设,规范设立“一站式”综合服务窗口,细化服务内容、流程、标准。完善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建设,全区已建成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375个,推进社会工作服务站向大规模集中安置区覆盖,优化面向脱贫群众的服务供给。  

健全三支服务队伍。选优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共选举新一届“两委”成员12.96万人,99.6%的村(社区)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班子学历、年龄等结构大幅优化。壮大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一批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服务本领强的人员成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发展社会工作者队伍,通过集中培育孵化、项目支持等方式支持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370余家。

创新四项服务机制。创新议事协商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打造35个社区议事协商示范点,做到协商有载体、按流程、讲规则、能落实,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中解决居民急事难事。创新为基层减负机制,印发《全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出具证明事项清单》,将需要村(居)委会出具证明事项压减至5项。创新信息化服务机制,推进线上线下社区服务深入融合。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公益资源“五社联动”机制,精准聚焦城乡居民尤其是特殊困难群众,为他们链接资源、提供支持。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