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自治区民政厅党史学习教育(已归档) > 我为群众办实事(已归档)

区划地名处多措并举保护地名文化记住美丽乡愁 扎实推进为民办实事实践活动

2021-05-08 15:42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南临北部湾,与海南省隔海相望,西南与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毗邻,周边还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省接壤,地理位置优越,环境独特,民族多样,文化多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承载了广西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为迎接建党100周年,充分挖掘地名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多措并举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让地名档案“活”起来,为群众提供地名查询服务

经过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更和第二次地名普查,广西壮族自治区收集和存放着大量的地名档案。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名的变更给那些离开家乡的人们及其后人寻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方便群众查询,自治区民政厅区划地名处联合自治区地名档案馆为群众提供电话查询和到馆查询档案等服务,及时为有需要的人们查询地名的历史沿革,帮他们找到回家的路。同时,为进一步方便群众,区划地名处投资建设广西地名信息库平台,将第二次地名普查的成果数据进行转换和及时更新,为各级机关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互联网查询机制。

编纂《广西地名词典》,满足群众对地名信息的需求

在当今信息时代,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快速发展,新地名大量涌现,地名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使用频率日益增高,人们对地名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区划地名处秉承为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广西地方文化、加强地名管理等理念,指导地名档案馆编纂《广西地名词典》,力图把地名上承载的地理信息呈现给读者。通过全区各市、县(市、区)地名词典编纂人员对地名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按照每个地名的隶属、位置、四邻、面积、辖区、人口与民族、含义与来历沿革、经济、交通和其他反映地方特色、地方文化、民族文化、历史事件等要素进行撰写,最后进行查缺补漏、修正释文、插配图标、专家评审等程序,历经十年,今年上半年终于全面完成全区14个地级市的《广西地名词典》这一浩大的工程,为广大读者和相关部门提供了全区村级以上政区地名较为详实的地理、历史、社会、民俗、民族、语言、文学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满足人们对地名信息的需求。

将《词典》送入“寻常百姓家”,让群众捧回“美丽乡愁”

地名文化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理应让它们回到群众身边去,让群众享受地名文化带来的幸福感。区划地名处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实践要求,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宣传活动,让地名文化走进群众身边,走进“寻常百姓家”。今年“3·5”学雷锋活动日,将《广西地名词典》带到社区,免费赠送给有需求的居民。这些居民大多对地名有着强烈的热爱,他们有的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有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从农村来到城市,有的随着子女转入城市生活,他们都渴望通过地名词典了解自己家乡的发展变化;有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让孩子从小了解家乡,了解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在他们身上都有着一份“美丽的乡愁”。词典上家乡的地名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可以说捧回词典,就捧回了他们时刻惦念在心头的乡愁,让乡愁找到了安放的地方。

重点指导桂林和北海挖掘地名故事传承地名文脉

桂林市讲好地名故事,加强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水平。一是讲好桂林特色地名故事,增强地名文化自信。通过公开征集、专家评审,编纂出版了《桂林市最美地名故事》,共收集桂林特色的地名故事100余个;开展“带着桂林地名文化上央视”活动,向社会各界征集与桂林文化有关的地名试题,共向央视《中国地名大会》推荐试题48道,其中与阳朔、龙胜有关的部分试题得到央视采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做好红色地名文章。以红军突破湘江、三过灌阳、途经龙胜等历史事件为脉络,通过设计宣传海报、印发宣传资料、实地调研,截至目前,共搜集和整理红色地名故事、线索12个,累计组织红色地名摄影活动、专题展览16次,利用征集到的红色地名资料,邀请广西师范大学专家指导,开发了《从身边的地名学党史》课题并获市委组织部审核通过。二是加强地名普查成果应用,拓宽地名信息服务领域。突破地名信息“守株待兔”式传统管理,开展地名文化“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活动,主动为社会各界无偿提供地名读物及相关资料,得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加强地名信息在专业领域的服务及应用,在严格执行地名信息保密纪律的情况下,参与环广西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桂林段)路线设计,为环保专项审计、公安交警科研所、人防、交通等专业领域提供地名信息数据及服务;通过走访调研,“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出版了《桂林市城镇乡村名录》,规范了自然村村名,建立了自然村村名动态管理机制,力争破解因自然村定义不清造成的群众生产生活不便及基层矛盾,通过一个个的地名,留住了人们的乡愁记忆。三是用科技创新强本领,群众参与管地名。制作开发了《桂林市地名标志管理系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专业团队维护,各城区有管理员,实现了对市内道路及地名标志的动态管理,群众可以通过扫描地名标志二维码,进入《桂林市地名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政策法规学习、查询地名信息、路牌报修、地名标志设置监督、地名管理投诉建议等相关操作;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支持,积极推进地名成果展示及地名信息应用工作,力争融入全市大数据云平台,让地名信息更好的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北海市突出重点、以红色记忆为主线讲好地名故事。一是精心组织部署、明确目标任务。以北海市地名办名义组织召开协调部署会议,协调住建、规划、各辖区政府等部门共同参与,挖掘历史人文地名故事。结合北海市旅游文化城市的特性,加强与旅游文体、文物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渠道开设“地名小栈”专栏,面向社会发布《关于开展“地名小栈”系列地名故事征集活动的通知》,着重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在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与自由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红色印迹、深厚红色文化内涵和较高传承弘扬价值的地名进行征集。通过文章、短视频、歌曲绘画等形式,展现人与地名间的情感联系、地名背后的动人故事以及地名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绚丽文化华彩和深远人文情怀。二是强化宣传报道,注重社会参与。由市民政局、各县区、乡镇(街道)区划地名负责人和村(社区)主任组织成立一支“挖掘”队伍,走街串巷与人文骚客及乡贤老人深入交谈,拼凑地名故事碎片;故事成稿后,层层严格把关,做好地名文化故事传承的完整性,突出立体式宣传发动,利用公众号、微博、村务公开栏、进社区和公众号、电子屏、横幅等方式,加强红色地名故事宣传教育,扩大群众知晓度和参与度;同时,用普通话、白话、廉州话、客家话等录制红色地名故事音频,通过村级小广播、流动宣传车播报,做到地名故事人人传。“地名小栈”第一期在微博、公众号公布的中共合浦中心县委建立旧址、丸一药房等5个“红色地名故事”,累计阅读量达2359次,基本建成北海地名故事库。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