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社会报丨奋力托举壮乡人民的幸福生活

2022-08-30 17:35     来源:中国社会报8月30日报道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壮乡十年征程波澜壮阔,八桂大地变化翻天覆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凝心聚力,勇担使命,以赤诚之心兜住兜准兜好民生底线,以务实之举创新深化基层社会治理,以执着之力完善提升基本社会服务,奋力托举壮乡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贡献民政力量。

以赤诚之心

切实做好基本民生保障

家住南宁市青秀区的刘远贵夫妻没有固定工作,养育着两个孩子,家庭经济比较紧张。今年4月,他们2岁的女儿因意外被严重烫伤,高额的医疗费用让一家人犯了难。当地民政部门通过主动发现机制了解这一情况后,及时为他们申请了低保和临时救助,缓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经过积极治疗,目前孩子已出院,刘远贵也找到一份工作,家庭基本生活有了保障。青秀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服务中心主任蔡妮告诉记者,将会持续关注刘远贵一家的情况,如再次出现大额医疗费用支出或生活困难,会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等帮扶。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造福人民是最大的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政系统强化责任担当,不断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切实发挥社会救助的兜底保障作用,努力让困难群众得到及时帮助。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持续提高保障标准。广西城市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270元提高至2022年的767元,农村低保标准从2012年的每人每月115元提高至2022年的452元;投入保障资金从2012年的41.5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16.2亿元。将家庭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且家庭财产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家庭和六类特殊困难人员以“按户施保”与“按人施保”相结合的方式纳入低保范围;对遭遇突发状况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或因生活必需的刚性支出突然增加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家庭或个人及时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临时救助。先后出台《关于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若干措施》《广西壮族自治区特困人员认定操作规程》等,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2017年的每人每月673元提高至2022年的1022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从2017年的每人每月361元提高至2022年的607元。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特困人员审核认定权限下放乡镇改革,构建“群众自主申报+基层走访发现+平台监测预警+12345社会救助专席热线”的综合发现救助机制。

增强儿童福利保障能力和水平。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全面建立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制度,将全区2.2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政策保障范围,2012年—2022年,集中和分散养育孤儿平均保障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000元提高至1422元,从每人每月600元提高至1022元。对孤儿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孤儿列入自治区医疗救助一类重点救助对象。统筹推进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自治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战略部署。在自治区、市、县三级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协同机制,并引入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关爱保护服务,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目录》。全区所有乡镇(街道)建立儿童督导员队伍,所有村(社区)建立儿童主任队伍。开通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专线,群众评价满意率达93.43%。

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2019年,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强和改进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同年,调整完善救助管理工作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并将救助管理工作纳入平安广西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充分利用智能化寻亲手段,深化与社会力量合作,拓展救助寻亲途径。2012年至今,全区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逾47万人次,有效保障了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

以务实之举

创新深化基层社会治理

“衣服款式有确定吗?一套服装包含哪些?”“艺术团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吗?”近日,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宋厢社区以视频形式召开议事会,28名代表踊跃发言,气氛热烈。宋厢社区是一个超大新型社区,为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治理中,社区组建起了议事会,118名居民代表一起为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像这样的议事会,目前南宁市已建立了622个,用民主协商、集体表决的方式实现“自己的事情自己管”“大家的事情大家办”。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21年,全区16411个村(社区)全部完成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共选出村(居)民委员会成员9.05万人,99.6%的村(社区)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班子学历、年龄等结构大幅优化,党员占比、女性占比、交叉任职比例均创历史新高,整体功能明显增强,为创新城乡基层治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大规模移民搬迁基层组织重构优化等后续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区506个安置点实现基层党组织“应建尽建”,145个800人以上安置点实现社区便民利民服务“9个中心”全面覆盖。

《广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的出台,更是以不断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为目标,着力强化城乡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加快完善党建引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全区城市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从2016年的90%提高到2020年的100%,农村社区服务设施覆盖率从2016年的25%提高到2020年的50%。

与此同时,参与基层治理的力量日益壮大。广西社会组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已实现全覆盖,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社会组织从2012年的14799家增加到2022年的29063家,实现了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近万家社会组织响应号召积极参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疫情防控,累计募集款物36亿元。积极推进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已建成乡镇(街道)社工站685个。颁布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志愿服务条例》,全区实名注册志愿者1056万人。

以执着之力

完善提升基本社会服务

“阿妈,您还好吧?我现在回不去,只能通过视频看看您。”“都挺好,有他们照顾我,你放心吧!”今年7月,广西多地突发疫情,在外务工的张女士通过视频看到母亲精神状态很好,很是安心。张女士母亲说的那个“他们”,是柳州市城中区潭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张女士的母亲70多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2019年5月,潭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成开放,张女士的母亲入住后,中心安排专人照护她,还经常在家属群里分享老人的生活日常,让家属安心放心。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民政系统不断加强服务设施建设,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完善、更便捷的基本社会服务。

构建多层次多类别养老服务体系。在自治区、市、县、乡镇四级持续实施“1521”养老服务示范工程,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00个县级以上示范性养老院、100家示范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50多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区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1.28万个,养老机构达1228家,床位数达25.2万张。高龄津贴惠及124.3万老年人,护理补贴和养老服务补贴惠及5万多老年人,18万特困老年人纳入供养范围。广西还打造了一批智慧养老院,创建命名31个老年人宜居社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0多张,打造长者饭堂100多家。在全国率先推进以健康养老为重要内容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建设了一批健康养老示范区和健康养老产业集聚区,全区建设养老产业重大项目65个,总投资1600多亿元,培育了南宁真情、柳州久元等一批本土养老服务品牌。

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全覆盖。2022年6月20日,河池市开展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标志着广西14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了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此举进一步推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便民利民。

殡葬改革移风易俗。2013年以来,全区已连续9年开展节地生态安葬活动。2019年,自治区民政厅与自治区财政厅印发《关于实施节地生态安葬奖补的通知》,对采取不保留骨灰安葬方式的,一次性给予逝者亲属800元奖补。2021年,自治区成立深化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启动实施殡葬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年—2023年),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保障群众“逝有所安”。

稳妥有序推进优化行政区划设置,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出台了广西设立镇(街道)标准,为乡村振兴提供及时有效的行政区划政策支撑;创新界线管理服务方式,以跨省(区)联合党建为引领,在乡、村层面组建跨省(区)“乡镇联合党工委或村级联合党支部”,实现跨省(区)支部共建、产业共兴、稳定共保、服务共享。

保护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着力提升地名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广西全面实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三年行动,推进标准地名“图、录、典、志”等编纂工作,完成新版广西行政区划图、行政区划简册和标准地名图集、地名词典14个设区市分卷的出版发行;指导完成了部分设区市、县级标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的编纂出版,收录地名近30万条。指导各地将地名标志设置与建设“壮美广西”、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设置城乡地名标志54790处。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广西民政工作者信心百倍、豪情满怀,用赤诚与担当、奋斗与奉献,奋力谱写广西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