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临时救助

广西两地社会救助经验获民政部肯定

2023-02-15 11:37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民政部发布公告通报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和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活动有关情况,广西南宁、钦州两地社会救助经验做法获通报肯定。

广西各地扎实推进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和创新实践活动,取得积极成效。其中,南宁市《探索居住地申办低保等社会救助改革》、钦州市《打造“党建+社会救助”新样板,实现主动精准温暖救助》分别被民政部评为2021、2022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

钦州:打造“党建+社会救助”新样板
实现主动精准温暖救助

钦州市地处广西南部沿海,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节点城市、平陆运河建设重要地市。2022年以来,钦州市紧盯社会救助工作“短板”,创新开展“党建+社会救助”改革实践,有效实现了主动救助、精准救助、温暖救助工作目标,形成了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实践背景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其运行好坏,是否公平公正,是否依法依规,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近几年,钦州市镇(街道)基层存在责任不明、力量不足、资源不整合、监管不到位、救助不精准、群众不满意等问题。这些现实引起了民政部门的反思,就此全市上下决定开展以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全面参与救助工作、提升基层救助经办服务能力为重点的“党建+社会救助”活动,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社会救助全领域全过程,打造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二、创新做法

(一)坚持“三强化”,推动主动救助

1.强化党组织书记“领头雁”作用。实行“书记抓、抓书记”机制,把社会救助列入党委工作清单和网格管理。压实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包镇(街道)网格长负总责、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包村(社区)网格长。书记带头抓实抓细社会救助,引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身心投入社会救助工作。

2.强化党组织对社会救助的考核管理。将社会救助工作纳入镇(街道)党建履职和绩效工作“双考核”体系,列入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组织两级重点工作任务,列入村(社区)党的建设考核评价体系,作为村(社区)党组织年度述职重要内容,并把社会救助事项纳入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清单。

3.强化党组织对社会救助的监管作用。一是建立救助工作动态“周汇报制度”。党建和廉洁工作站关口前移,主动、常态监督网格长、网格救助协理员履职,每周向镇(街道)党(工)委汇报工作履职、动态监测情况,把好“履职关”。二是实行乡镇(街道)党(工)委“月会审制度”。由镇(街道)党(工)委书记每月召开镇(街道)党(工)委扩大会议,镇三套领导班子成员参加,对申请社会救助对象和在享对象动态管理进行会审,把好“入口关”。

(二)实行“双线发力”,推动精准救助

1.增强基层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力量,强化线下网格化管理。一是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优势,优化整合资源,建立直通到底的三级网格管理体系。全市共有网格单元8300个,实现全覆盖无盲区,镇、村、队三级党员、干部全部参与到网格社会救助工作。全市基层社会救助人员力量由1300多人增加到2.35万人。二是强化网格中党员作用发挥,形成主动发现和主动救助机制。党员带头开展“大走访”,及时提供救助服务。定期在村(社区)开设救助申办服务点,党员主动为留守老人、残疾人等行动不便的社会救助申请对象代办业务,实现群众“零跑腿”。

2.增强部门党组织联动共享力量,优化线上信息化管理。一是发挥党组织统筹整合能力,共享部门信息数据成果。镇(街道)党(工)委组织乡村振兴、教育、医保、公安、民政、残联等部门定期比对分析业务信息,锁定疑似救助对象名单,交转线下走访核查,实施精准救助。二是将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终端前移,推行救助事项“帮办代办”。村(社区)设立由党员担任的社会救助协理员,每个行政村网格设立1名信息员,开通社会救助协理员、信息员管理账号代办功能,协助开展在享救助对象定期核查、上报家庭动态信息,为行动不便、边远困难家庭上门办理社会救助。三是拓宽社会救助申请渠道,建设便民服务小程序。在“钦点即到”小程序随手拍模块中增加社会救助自助申请功能。党员、网格员、社工和群众日常发现应救助对象,可使用小程序快速报告,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

(三)强化“三服务”,推动温暖救助

1.强化“一卡连万家”党群服务。主动公布乡镇(街道)党(工)委书记、镇长等三套班子领导和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手机号码,发放“党群联系卡”和服务清单,实现“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对申请救助不符合条件、在享动态调整退出的群众发出《退(停)保服务告知书》,实行书面告知和面对面细心解释;执行“回访制度”持续关注退出的群众,争取群众理解、支持和配合,让群众懂得感党恩,纳入高兴、退出也愉快。

2.强化党员结对帮扶服务。推行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制度,每个特殊困难家庭至少有1名党员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入户开展探访,落实24小时跟踪联络机制,并根据群众需求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和关爱服务,确保民政关爱保障政策落实到位。

3.强化党建引领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服务。通过开展“党建引领·千社助航”行动,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在社会救助中的辅助、补充、拓展作用,挖掘社会慈善资源,培育志愿服务团队。依托社工站设立党员示范岗,推动“党员+社工”入户核查模式,提高核查速度,增强核对效率。通过“党员+社工+志愿服务”足迹乡村行活动,开展送政策、送学、送温暖上门活动,服务救助困难群体。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了从“被动承担”到“主动负责”转变

通过“书记抓、抓书记”,进一步压实乡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社会救助责任明确落到每一名镇级、村级网格长和网格员身上,改变以往事不关己“要我做”的被动局面,形成人人有责“我要做”的担当氛围。乡镇党政班子带领镇村干部主动深入群众,开展救助服务,解决急难愁盼。2022年,全市通过“党员大走访”8.53万人次,收集动态救助反映问题9.25万个,梳理形成“事实问题”6200个,基本实现在网格内解决。

(二)实现了从“错漏救助”到“精准救助”转变

通过创新“网格覆盖”“双线联动”“帮办代办”等手段,社会救助对象和易返贫致贫对象的监测预警得到进一步加强,错保、漏保、死亡保等现象得到有效杜绝。通过信息化整合机制、常态化走访排查制度,大数据比对识别功能进一步增强,线下精准救助进一步提高。2022年,全市预警信息排查和定期入户核查42.13万人次,新纳入低保、特困2.35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52万人次,动态调整退出3.06万人。

(三)实现了从“独自为战”到“联动推进”转变

通过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有效统筹各级有关部门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组织、镇(街道)社工站的服务力量,最大限度凝聚联动推进社会救助的强大合力。用“三强化”权责机制,有效压实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责任,社会救助不再单单是基层民政办的事情,改变了多年来民政单打独斗局面,有效解决基层人少事多的“老大难”问题。

(四)实现了从“群众牢骚”到“群众满意”转变

通过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确保了群众随时可以找到人办事;通过强化政策宣传,推动社会救助全过程公开公示,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通过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提升经办服务和帮扶服务水平,实现群众办事“零跑腿”,服务群众“零距离”。“错保漏保”现象减少,群众切身感受到了社会救助的公平与温暖,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满意度上升。2022年,对退(停)保群众告知和回访率达100%,群众满意率达99.7%。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