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市县新闻

北海:地名服务突出文化性科学性便民性

2023-11-30 08:38     来源:中国社会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年来,北海市结合历史传承、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等特点,把加强地名标准化建设和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编制出台了《北海市背街小巷命名方案》《北海市城市道路路名规划》,完成了1887条背街小巷和838条城市道路命名工作,有效破解了因地名标志体系不全导致群众出行导航、快递物流不便等问题,织密了城乡地名网,提升了地名公共服务水平。

坚持目标导向,统筹兼顾
彰显道路命名文化内涵

注重溯本求源,体现道路命名的历史性。北海市结合本土历史文化,在地名工作中把地域文化特色展现出来,如“廉珠大道”“白龙大道”“清和路”等路名的命名,不仅更好地向市民群众展示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同时也为对外弘扬本市优秀地名文化提供了基础。比如“古里路”“武刀路”“珠场路”等8条路,它们源自明初抗倭的“珠场八寨”名称;“猛鸡特路”“陈敬路”“大冠沙路”等,采用传统地理名称和自然传统村落命名,让一个个老地名成为展示北海历史文化的名片。

注重与时俱进,体现道路命名的时代性。北海市以海洋文化和南珠文化为主题,适当选用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词汇。根据“七纵七横”路网构架,将时代精神文明、反映群众的美好愿景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内容融入城市道路命名当中,如“敬业路”“启航路”“远志路”“鹏程路”等,易写、易认、易记,实现了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与海滨文化高度融合。

注重精雕细琢,体现道路命名的艺术性。北海市主干路命名重点结合海洋文化、南珠文化和海港主题,充分体现北海外向型发展的城市内涵;次干路和支路则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地方特色、传统地理名称进行命名,既留住了乡愁,又体现了文化特色。同时,结合港口特性,铁山港区主要采用现代海港主题进行命名。目前,结合海洋南珠文化和海港文化共规划命名了93条道路,比如“向海大道”“听海路”“烟波路”“海港路”等等。

坚持机制导向,科学谋划
确保道路命名规范有序

高站位,求实效。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带头研究,市民政局会同市自然资源局在城市道路路网基础上,逐条梳理、科学谋划,依照突出历史文化特征、打造魅力北海等要求,最终筛选并规划、命名道路630条。

小切口,深调研。北海市深入一线动员部署,市、县两级民政系统地名工作人员逐条梳理规划道路路网与实际道路建设情况;通过实地考察,走村入户调研,勘查道路周边乡村居民点、自然村落、地标性建筑、传统地理名称等情况,了解道路在互联网地图上的标注情况,以及村民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掌握道路命名一手资料。

集众智,多论证。北海市在命名过程中组织乡镇(街道)深入村(社区)收集群众意见,征求市辖区政府、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等30余个部门和单位的意见,并在报刊、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建议,2021年以来累计收集各方意见建议40余条;召开专家论证会和研究会5场,确保道路命名的科学性、民主性。

坚持效果导向,服务大局
确保满足群众现实需要

着力完善地名标志体系。北海市围绕打造“品质北海、魅力北海”的发展理念,今年对接落实财政工作经费52万元,制订道路地名标志设置的详细实施方案,设计富有本地特色的地名标志标牌。同时,以整治不规范道路标牌为切入点,对全市2300余块路名牌开展了3次全面排查梳理,针对摸排中发现的歪斜、破损、锈蚀的老旧路名牌,统一更换与整改,确保全市路名牌设置规范、干净整洁、内容清晰、指向准确。今年以来,累计完成更新设置路名牌575块。

着力提升数字地名服务。市民政局与市公安局实现信息共享联动,着力打造“智慧门牌”,在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三年行动中,将“智慧门牌”民生服务嵌入二维码门牌信息集成系统,与路名牌一起组成立体道路提示系统。目前,已制发“智慧门牌”2.2万余块。

着力强化地名宣传力度。北海市建立由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宣传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媒体平台作用,利用本地电视台、报刊等,同时在抖音、快手等新媒体上联动宣传,把地名文化多层次多视角地呈现给居民群众。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