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八桂地名文化系列展播 > 地名故事

灵渠北陡和铧嘴的故事两则

2023-05-06 17:53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政厅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北陡是灵渠北渠的进水口,北陡与南陡一样,其作用是调节南北二渠用水。根据记载,最初的陡门,是用杂木建成,唐代中后期,改用圆木打桩,排竖建筑,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始有石筑记载,现存的陡门,多用巨石圈砌,均为明清两代建筑。北陡自建立以来,千余年间曾多次被洪水冲毁,也曾多次重建。2015年地名普查,北陡位于灵渠美潭南面, 距大泄水天平坝首约十米。南边陡盘上,尚遗留清乾隆十一年(1746)将军柱一根,柱上刻有“北陡”两个大字。

铧嘴是灵渠重要建筑之一,前锐后钝,形似犁铧,所以称为铧嘴。据唐人鱼孟威的《灵渠记》记载,铧嘴创建于宝历元年(825),由桂管观察使李渤所创建。铧嘴的作用是劈分湘水,让湘水三分入南渠注漓,七分入北渠,流回湘江。所以有“三分漓水,七分湘”之说。清光绪十一年(1885)的一次特大洪水,将其冲毁30丈。2015年地名普查,铧嘴原长90米,宽22.5米,高约5米(不包括木桩基础)。1954年和1976年曾两次维修,现存的铧嘴经过2006年大修, 已恢复到特大洪水前的原貌,全长186米。以上两处古迹现今仍在使用, 地名沿用至今。

曲水流盆的故事

曲水流觞的觞,是古人用动物的角或竹节做成的酒杯,流觞的风俗是古代文人在过三月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喝酒方法, 用弯曲的水流传递酒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与朋友流觞时还写下了著名的《兰亭集序》。

数百年后在兴安灵渠的北渠渠畔,却流传着一对卖豆芽的老翁妪,每天上演“曲水流盆”的佳话。灵渠的渠边有个水泊村,村里住着一个姓文的落第秀才,因为读过几句诗,又非常崇信上巳节,就常戏称北渠为“曲水”。老秀才屡试不第,早就失却了为官出仕的豪情壮志,每日以到水街卖自产的绿豆芽维持生计,幸好膝下并无儿女,仅与老伴相伴度日。每日,老公公卖完豆芽,便要在街边小酌二盅,直要喝得个面红耳赤,醉气醺醺方才作罢。而要回家,又懒得去挑那盛豆芽的大木桶盆,就从北陡渠口分水亭边,将木桶木盆放下去,任渠水带走。老翁跟随在后,一边走,一边叫:“曲水流觞啦,曲水流觞啦。”天天如此,老婆婆虽不知“流觞”为何物,但知道听到吆喝声就得赶紧到渠边收捞水中木盆,否则就会错过水头。于是她捞出木盆后,也会高声回应一声:“收到木盆啦,收到木盆啦”。随即,醉醺醺的老翁与颤巍巍的老妪在渠边嬉闹成一团,成了一幅特殊的风景画,而曲水流盆的典故,也成了北渠的代名词。

李渤修铧嘴的故事

史禄修凿灵渠之时,仅在海洋河上修了大天平坝和小天平坝两座拦河大坝,海洋河水在这里积蓄起来形成一个小小的水库,人称“美潭”又名“分水潭”。由于没有铧嘴,灵渠上的拦河大坝经常受到洪水袭击。流到南北二渠的水也时多时少,没有规律。到唐朝宝历年间时,灵渠已是“堤防尽坏,渠道淤浅,渠水如带,船只过时唯靠拉纤肩扛,艰难异常。”唐宝历元年桂管观察史李渤奉命维修灵渠,这一状况才初步得到改善。

李渤,洛阳人,著名诗人,早年隐居庐山。元和九年(814)唐宪宗强召他入京做官,先后担任江西赣州刺史、九江刺史和给事中等官职。唐敬宗宝历元年(825),为桂州刺史、御史中丞、桂管观察使。李渤到任后,着手整修灵渠。但是,如何分配流入南北二渠的水量,始终是困扰李渤修好渠的大问题。为此,他整天冥思苦想,茶饭无心。一天他与手下的修渠官季青一同到户外游玩散心。来到田边,突然季青停下脚步,指着一条小水沟说:“李大人,你看!”李渤顺着季青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田边水沟中,有人顺着来水方向,在水沟中间砌了一条人字形的小石埂,沟水被分作两半,均匀流到两个分沟中。季青提醒他:“李大人,既然种田的农夫,尚懂得把水如何平均分,那我们也可照办呀。”这时李渤正看着田间农夫在赶牛犁田,只见那犁铧向前游去,所到之处,泥块倒向两边,就像船在江中破浪而行。“那我们是否也可在分水塘中建个人字坝,将水分开呢?李渤想,人字坝,铧犁头,就把它叫做铧嘴吧。从此以后大小天平的拦河大坝前面就多了一个长数十余丈,尖尖的插入海洋河中的分水坝。它把海洋河水三分倒流到南渠,七分倒流到北渠。

铧嘴和陡门的创建,开创了灵渠航运的新篇章。灵渠沿岸的老百姓为纪念李渤创修铧嘴的功劳,尊他为修浚灵渠有功的四大贤人之一,并为他塑像,从此留在四贤祠内。


灵渠北陡(兴安地名办提供)


灵渠铧嘴(兴安地名办提供)


灵渠(自治区地名档案馆提供)


四贤祠(自治区地名档案馆提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