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何方家国”专栏

何方家国|政区名称承载着家国乡愁

2025-07-18 16:01     来源:中国社会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中华文明延绵数千年,行政区划不单纯是治理疆域、行政管理的手段,更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每个政区名称背后,往往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故事、地域文化、人文传统和家国记忆。政区名称一旦确立并传承下来,便具有了特定的历史内涵。稳定的政区名称是保持文化传承、凝聚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


▲河南省洛阳市丽景门

山西省闻喜县的命名源自汉武帝时期。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巡视路过河东郡左邑县桐乡,恰逢汉军成功平定南越国的捷报传来,武帝大悦,当即在桐乡新置一个县——“闻喜”。同一年,汉武帝从刚设置的闻喜县继续向东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时,官员将南越国反对统一、挑起战乱的丞相吕嘉的首级送到,武帝大喜,便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乡为“获嘉”,升格为县。从此,县名“闻喜”“获嘉”得以流传。如今,这些名称已不仅仅是政区专名,而是凝聚着古代中国维护统一、彰显国威的历史记忆。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古都,洛阳的名称承载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洛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河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影响深远,即使远在岭南的移民,也常自称“河洛人家”,以表达对祖籍地的深厚情感和文化认同。这种认同跨越了地域、时空的限制,成为维系家国情怀的重要纽带。这种文化影响力甚至超越了国界。日本京都作为仿照唐朝洛阳城建造的日本古都,至今仍然自称为“洛阳”,还以洛中、洛东、洛西等称呼京都的不同方位地区,大街小巷“洛阳”一词随处可见,可见“洛阳”作为中华文明象征的强大文化辐射力。此外,还有邯郸、成都、咸阳、江陵、广州、酒泉等,这些千年不变的政区名称,不仅体现了历史文化的传承力量,更展示了其中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民族情感和家国乡愁。


甘肃省敦煌市阳关景区一隅

中国西北的政区名称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蕴。霍去病率大军两次西征,攻占了河西走廊,汉武帝在此相继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地名连缀即彰显着汉朝开疆拓土、武功卓著的丰功伟绩——“武功赫赫,天降甘泉,张国臂掖,盛大辉煌”,又在敦煌设置了玉门关和阳关,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史称“列四郡,据两关”。河西四郡的政区名称本身就是大汉开辟河西走廊与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

近年来,有“声音”认为敦煌政区名称并非汉语本土词汇,而源自月氏等少数民族语言。这一推测不但毫无证据,更忽视了敦煌自汉代以来已有的历史文化含义。即使敦煌的发音源于少数民族语言,但早在汉代,敦煌就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含义“敦,大也,煌,盛也”,即盛大辉煌之义。“敦煌”二字体现了汉朝丝路交通兴盛的历史现实,与其他三郡的政区名称连缀,被汉代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还有一些政区名称来自于皇帝赐名,集中于宋朝。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因镇产青白瓷,且质地优良,宋真宗便以年号为名置景德镇,隶于饶州浮梁县,至今已超千年。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驻跸越州,取“绍奕世之宏休,兴百年之丕绪”之意,下诏从第二年正月起改元绍兴,并升越州为绍兴府。政区名称绍兴,记录了宋室中兴的历史,流传至今已近900年。相似的例子还有重庆,原名恭州,淳熙十六年(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封恭王,后即帝位,“双重喜庆”,升恭州为重庆府,重庆由此得名,迄今已800余年。这三个地方都由皇帝亲赐得名,一直流传至今,承载着宋朝的历史记忆。


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国陶瓷博物馆。本文配图由视觉中国提供

政区名称的稳定性是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凝聚的关键。一个长期稳定且具有地域特色的地名,往往能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标识,承载居民的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正因此,行政区划关乎民族文化的认同、历史记忆的延续、社会心理的安定以及家国情感的凝聚。在行政区划改革中,我们应秉持审慎态度,尤其是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要避免短视功利,防止历史记忆割裂。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行政区划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政区名称,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传统的珍视,更是维系民族认同的重要方式。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历史根脉,而应将历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现代行政体系,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统一。只有尊重历史、保护文化,让子孙后代拥有清晰稳定的历史记忆,才能确保民族文化永久延续。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更加珍视行政区划的历史文化传承,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推动中华文明创新发展和永续发展。(作者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