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伟涛
“平时,民政部门和社区的工作人员就经常上门慰问,提供了很多帮助,让我们感到很温暖。”近日,看到上门慰问的工作人员后,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容州镇的陈女士感慨地说。
近年来,广西各级民政部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面对面问需求,心贴心解难题,切实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延伸触角,让救助更及时
近日,收到当地民政部门送来的慰问品,家住田林县高龙乡渭荣村的困难群众董女士一家很高兴。因患残疾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董女士一直竖着大拇指表示感恩,其正上大学的儿子小吴则激动地说,自己将倍加珍惜在校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
57岁的董女士是智力一级残疾,其丈夫也身患疾病,夫妻俩都没有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比较困难,其子小吴是百色市一所高校的大四学生。
小吴告诉记者,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目前一家3口人都享受了低保,每人每月415元,母亲还享受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我考上大学后,也得到了‘雨露计划’等教育资助和补贴。”小吴说,除低保等救助外,当地民政部门还给家里提供了很多关爱与支持,每逢节日都会到家里看望慰问。前几年,还帮着把家里的旧房进行了翻建。
身处关怀与关爱之中,小吴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已经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明年毕业后想去当老师,立足讲台教书育人,努力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田林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田林县采取了一系列社会救助创新举措,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2016年,以“县政府授权+县民政局监管”的模式,创新推行低保审批权下放乡镇改革;2020年,又将社会救助工作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在各行政村设立社会救助村级受理点,负责帮助困难群众收集相关申请材料,并通过网络上报乡镇进行审批,既满足了群众的多方面需求,也解决了偏远乡村群众申请社会救助交通不便的难题,打通了困难群众救助帮扶的“最后一公里”。
链接资源,让关爱更多元
“每逢节日,民政部门都有慰问活动,我们时时能感受到政府的关爱与温暖。”提及目前的生活,家住容县容州镇南大街的特困人员林贵昌激动地说。
今年61岁的林贵昌是三级肢体残疾,日常生活由其亲属帮忙照料。为了给像林贵昌一样的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帮助,在政策帮扶、节日关爱的基础上,今年6月,容县民政局、县工商业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发出倡议,向社会招募爱心企业、志愿者,为特困人员提供关爱服务。没过多久,就有爱心企业给林贵昌送来了消毒碗柜、冰箱、洗衣机等家电,志愿者还上门了解他的“微心愿”,并帮他链接资源,定期上门开展家政、陪伴等服务,有效提高了他的生活质量。林贵昌说:“以前家里很乱,现在有了志愿者帮忙,才变得整洁明亮起来。”
通过链接资源,容州镇朱某某的家居环境也大变样。朱某某今年70多岁,是分散供养特困人员。以前,他一人居住在20多平方米的老旧房屋,墙体破损,窗户关不严透风渗水。容县民政局通过链接资源,联合爱心企业对其房屋进行了修缮——破旧的木窗换成了铝合金窗,房间加装了吊顶,内墙整体粉刷,地面铺上了瓷砖,还在厨房修了灶台。朱某某笑着说:“真没想到我也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
分层分类,让兜底更牢靠
来宾市兴宾区寺山镇上水村村民韦美建近日专门打电话给镇民政办工作人员,感谢多年来的帮助,给他们带来新生活的希望。
韦美建今年40岁,丈夫患有重度残疾,两个孩子在校读书,一家4口人只有她一个劳动力。韦美建每天除了照顾丈夫,还要到家附近打短工增加收入,生活非常困难。为保障她家的生活,民政部门将韦美建一家人纳入低保,她的丈夫还享受了残疾人两项补贴。镇、村也积极组织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到她家里走访慰问,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
自治区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西将加快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预警提示+走访核实”主动发现机制,灵活运用“单人施保+低保渐退”政策,强化“临时救助+个案会商”急难救助,推动社会救助扩围增效落实落细,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