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满足特困人员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让老年人安享晚年;创新“N+N+1”全人全程服务模式,为儿童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科技赋能救助管理工作,助力流浪乞讨人员早日与亲人团聚……一个个生动的实践,绘就温暖人心的幸福画卷。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民政局聚焦群众关切,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做实做细民生保障工作,着力提升服务质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精准帮扶: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
“政策太好了,谢谢你们!以前,身体不舒服时,能扛就扛,不敢轻易去医院;现在,有了你们的帮助,可以踏实到医院住院治疗了。”何叔叔拉着柳州市城中区中南街道民政专干周燕的手,激动地说。
何叔叔是一名特困人员,家住中南街道福柳新都社区,患有脑梗、高血压等多种疾病,经常需要到医院治疗。因没有人陪护,他一直不愿住院,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周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上门沟通,帮他申请住院陪护,免除了他的后顾之忧。如今,何叔叔有住院陪护需求时,只需向街道提出申请,经过街道评估和区民政局复核后,就会有专业护理人员到医院陪护。
为确保特困人员生病有人管、住院有人看护,柳州市不断健全完善特困人员住院陪护机制,有效满足特困人员的个性化陪护需求。据了解,2023年以来,全市安排住院陪护4600余人次。
这是柳州市创新“物质救助+关爱服务”模式的一个缩影。全市在确保符合条件的特困人员实现应养尽养的基础上,深化制度改革,创新救助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救助,提升特困人员幸福指数。截至8月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7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提供日常探望、送医送药、住院陪护等服务。
随着各项社会救助政策的不断完善落实,全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但在关爱服务农村特困人员方面还存在欠缺。为破解基层人少事多、特困人员关爱服务工作精准落实难等问题,柳州市民政局印发《“党建引领乡村守望”农村互助关爱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探索通过“四站融合”,建立农村互助关爱服务体系,打通关爱服务农村特困人员的“最后一公里”。
“‘四站融合’即通过整合专业资源,利用现有村级服务场所,设立村级社会救助服务站、社工服务站、志愿服务站和慈善服务站,组建互助关爱志愿服务队伍,把服务延伸到村屯,为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众提供精准帮扶。”柳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激发互助关爱志愿服务队伍的积极性,我们还建立互助积分制度,志愿者以走访服务对象的次数和协调解决问题的个案数获取一定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相应的服务和生活必需品。”
建强队伍:托起老年人幸福晚年
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科护理组长邱丽芸陪院内老人聊天谈心
“养老护理工作看起来不难,做好却不容易。生活照料仅是养老护理员的基本功,只有具备专业护理技能,掌握心理疏导、社工服务等知识,才能更好地针对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开展服务。”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护理科护理组长邱丽芸感慨道。
柳州市社会福利院收住的都是政府兜底保障对象,90%以上是失能老年人,护理起来难度很大,需要较高的专业素养。在日常工作中,邱丽芸除了精进专业技能,还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参与制定养老护理操作、情绪化解、服务礼仪等护理规范,带领年轻的护理员开展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危机干预等业务学习交流。
2023年8月,柳州市社会福利院创建“邱丽芸养老护理技术能手工作室”,鼓励养老服务技能人才在岗位上发挥技能、管理班组、带徒传技,带动服务团队整体技能水平提升。“我们通过以点带面,为养老护理员搭建了学习成长的平台,并逐步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截至8月底,该工作室已培养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1名,国家级养老护理裁判员4名,广西技术能手3名,养老护理一级技师1名、二级技师2名,技能人才评价考评员7名。”柳州市社会福利院院长戴启勇说。
培养和发展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是破解养老服务发展瓶颈的关键因素,也是提升养老服务整体水平的重要保障。柳州市不断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有得用、用得好、留得住”出实招,为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如,深化政校企合作,在高等院校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构建政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深度参与各类赛事策划、裁判、评分标准制定,选派优秀养老业务骨干进入合作院校当助教;连续多年举办“龙城杯”职业技能大赛、养老护理职业专项赛等,通过技能竞赛带动日常轮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从业奖励实施办法》、《深入开展“龙城金蓝领”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落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位津贴、入职补贴制度……
“当前,养老护理员的待遇明显提高,社会认同度和职业荣誉感日益增强,我们更有奔头了。”邱丽芸深有感触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意加入养老护理队伍,团队里除了有90后,还有00后。
凝聚合力: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一步、两步、三步……好,很棒,我们再多走几步。”走进柳州市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孩子们正在康复师的鼓励下进行康复训练。
柳州市儿童福利院主要承担全市范围内孤儿、弃婴以及监护缺失困境儿童的养护、医疗、特殊教育、康复、安置服务等工作,现有儿童142名。“我们秉承‘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服务理念,探索形成了‘全社会资源+全机构力量+一套专业服务方法’的‘N+N+1’全人全程服务模式,关注儿童个性需求,解决儿童实际困难,制定儿童发展目标,见证儿童的成长和进步。”柳州市儿童福利院党支部书记、院长顾丽娟说。
今年10岁的小莎(化名)便是“N+N+1”全人全程服务模式的受益者。小莎肢体一级残疾,四肢畸形、多关节挛缩,只能靠轮椅出行,但她对上学充满了渴望。
为了圆小莎的上学梦,柳州市儿童福利院广泛链接资源,在院内设置幼小衔接课程,对小莎进行为期2年的学前辅导训练,提升她的学习能力。由于身体原因,她的手无法握住笔,她就一遍遍练习用嘴咬着笔写字。在她的不懈努力和儿童福利院的帮助下,小莎很快掌握了学习技巧和方法,现在不仅能用嘴咬着笔写出工整的字,还学会了算数、用字典查找生字等。经与教育部门沟通协调,2023年9月,小莎如愿进入柳州市航五路小学学习。考虑到她的身体情况,儿童福利院还专门安排护理员陪读。
在保障好机构内儿童的同时,柳州市民政局不断拓展困境儿童保障范围,细化工作措施,加大关爱保障力度,为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条件。如,推进118个乡镇(街道)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站建设,实现市、县、乡、村四级儿童专业服务阵地全覆盖;研究制定并推广使用《柳州市困境未成年人风险等级评估表》等5套评估工具,指导全市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站规范化开展家访、个案建档、危机评估与介入等专业化服务;创新开展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站星级评定工作,对关爱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儿童及其监护人满意度、项目运营持续性等进行考核,通过以评促建,全面提升困境儿童关爱服务质量。
“我们联合相关部门建立‘收集+处置+管理’的信息共享机制,并依托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开展困境儿童走访排查,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范围。”柳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还建立了“专业社工+儿童主任”关爱服务模式,组织困境儿童救助保护站的专业社工与1198名村(社区)儿童主任深入村(社区)、学校、家庭,精准服务儿童7.9万人次。
科技赋能:照亮流浪乞讨人员回家路
“终于团圆了,我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3月25日,在柳州市救助管理站,蒋某见到失散16年的弟弟,喜极而泣。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久久不愿松开。据蒋某讲述,弟弟于2008走失,家人通过各种手段寻找,均无音讯,以为他已不在人世。
时间回到3月22日早上7时许,柳州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银仔山半山腰上的山洞里发现了一名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在与该男子的交谈中,工作人员发现他口齿不清,无法正常交流,且身上没有任何身份证件,便将其带回站内救助。
为了帮助该男子尽早找到家人,柳州市救助管理站一方面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等平台发布寻亲信息,另一方面联合公安部门通过人脸识别甄别其身份信息。经过人像比对发现,该男子的户籍在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市,但因其户籍已被注销,依然无法确认身份。于是,柳州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向永州市救助站发函,请求协助核查该男子身份信息。经反复核实,最终确认了他的身份,并联系上了他的哥哥。
6月19日,柳州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抖音直播平台帮助受助人员寻亲
“我们在充分利用言语识别、实地查询等传统寻亲手段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NA比对、人脸识别、抖音直播等技术手段,并链接公益寻亲工作室等多方资源,拓宽寻亲渠道,帮助流浪乞讨人员早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柳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徐立波说。
2023年以来,全市救助管理机构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近2880人次,帮助417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为19名长期滞留人员办理落户安置手续,帮助7名受助人员成功就业。柳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全面提升寻亲能力,创新寻亲方式,强化与公安、卫健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借助科技力量,不断提高寻亲的准确度和成功率,为更多流浪乞讨人员照亮回家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