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在第十一届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杨银获全国殡仪服务员赛项职工组个人奖一等奖。
初遇生死:在敬畏中触摸生命重量
2011年的冬天,22岁的杨银第一次穿上深色制服踏入殡仪服务部时,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白菊的清冷扑面而来。面对逝者家属通红的眼眶,她曾紧张得攥皱主持词;布置灵堂时,颤抖的手总要反复调整花材角度。
“那时,我以为殡仪服务只是流程化的操作。”直到有位满头白发的老人,请求她帮忙取下老伴脖子上的玉作为纪念时,杨银突然明白:每个细节都是生者对逝者未说尽的话。
为了让告别更加温暖细致,让亲属不留遗憾,杨银决定尝试改变。
于是,传统葬礼的沉重帷幕,被杨银用创新之手轻轻掀开。她将现代殡仪文化与中国传统殡葬风俗相结合,制定出葬礼策划师工作流程;她参加花艺培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色彩心理学知识;深夜台灯下,她对照逝者生平照片,细化服务标准……
工作中的杨银。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匠心绽放:让告别成为生命庆典
十三载寒来暑往,杨银的足迹丈量过无数告别厅。她记得:为癌症女孩布置粉色花海时,女孩母亲跪在花瓣中泣不成声;更难忘那位老兵葬礼上,战友们崇敬的军礼……
杨银还记得,曾有一位国画大师逝世,这位大师以画荔枝而闻名。大师的家属提出“荔枝祭台”设想时,她连续12小时伏案研究水墨笔触,研究荔枝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纹路,希望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
“我希望每个生命故事都在鲜花中绽放,每一次告别都如秋叶静美,不凋璀璨。”在杨银看来,每一场告别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她这样说,也这样做。
荣誉背后:生命摆渡人的修行路
全国技能大赛的奖杯、广西五一劳动奖章……这些荣誉静静陈列在办公室角落。杨银最珍视的,是每次告别会后,家属诚挚的谢意。“除了做好告别仪式,还要做好引导完成整个治丧流程,忙起来基本一直都在站立,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就只想好好躺着。”杨银说,但是在家属诚挚的谢意中,一切都是值得的。
工作中的杨银
南国早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为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广西推动建立“校政行企”协同创新模式。梧州市殡仪馆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实习基地,通过“师徒模式”前置培养技术人才,实现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在广西,像杨银这样默默付出的“殡葬人”还有许多,他们如暗夜里的提灯者,用温暖的手掌抚平生死交界处的褶皱。
据悉,目前广西殡葬行业人才队伍中有177名殡仪服务员,104名遗体接运工,29名遗体防腐师,54名遗体整容师,69名遗体火化师,63名墓地管理员,6项职业技能初级获证总人数为208人,中级获证人数为215人,高级获证人数为50人,二级技师获证人数为13人。获得殡葬类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人才总数为486人,占职工总数的30%,取得中级工以上技能的人数为278人,占持证职工人数的57%。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