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覃珩 通讯员 孟銮銮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回归自然、绿荫后人,节地生态安葬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广西各级民政部门深化惠民殡葬改革实践,坚持以“惠民、绿色、文明”为导向,通过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奖补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全面提升节地生态安葬管理服务水平,不断完善节地生态安葬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参与生态安葬和播撒骨灰超2.5万例,参与人数从2013年的128例增加到2024年的3485例。全区不保留骨灰安葬和撒放数量逐年增加,生态安葬理念越来越被群众接受和认可,有力推动了绿色殡葬改革。
因地制宜向绿而眠
在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图书馆葬区,一座座装有骨灰的坛子被整齐摆放在“书架”上,赋予逝者“文化长存”的意境,园区的树葬、壁葬、草坪葬等生态安葬墓位已安葬骨灰约6500例;在柳州市西山公墓塔葬区,将逝者骨灰放入塔中、名字刻于塔上,寄予“尊崇”“不朽”的内涵;自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开展以来,百色市共有490例骨灰参与海葬,让生命回归自然……
因地制宜、不断创新,目前,广西各墓园有花坛葬、树葬、草坪葬、壁葬、图书馆葬、福堂葬等多种节地生态安葬形式供群众选择。
“花坛葬非常有意义,既节约土地又减少资源占用,还减轻了我们老百姓的家庭负担。”在南宁市参与节地生态安葬活动的逝者家属覃女士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接受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2013年以来,广西民政累计举办公益花坛葬、骨灰撒海等生态安葬活动152场次。截至目前,南宁、柳州、桂林等12个市、县共建立18个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各地殡葬服务机构常态化接受家属报名,在清明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前后统一组织安葬缅怀活动。
回归自然“逝有所安”
广西将骨灰生态化处理的要求写入全区殡葬改革方案和发展规划,推动殡葬改革向绿色低碳化发展。同时,出台一系列文件,完善推行生态安葬的制度保障。其中,强化财政支持等政策保障,对选择花坛葬、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的丧属不但不收费,还给予每户逝者家属奖补,对参与集体花葬的给予奖励800元/具。
据自治区民政厅统计,2013年以来,广西民政累计投入福彩公益金5000多万元,为群众节约丧葬费用约5.8亿元,以回归自然的方式保障“逝有所安”。
同时,自治区民政厅先后安排资金940万元支持南宁、柳州、桂林、百色、北海等地完善节地生态安葬设施,从硬件上消除“无处可葬”的顾虑。自2013年以来,广西节地生态安葬示范点从1个扩大至18个。
2024年,广西共筹措中央和自治区资金1.92亿元用于新建或提升改造现有的殡葬服务设施。目前,广西大多数墓园均设有节地生态安葬区域,实现了节地生态安葬设施从无到有,再到基本全覆盖。
绿色殡葬慎终追远
为开展移风易俗和生态安葬宣传,广西各级民政系统联合主流媒体,积极倡导花坛葬、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大力弘扬厚养薄葬、慎终追远的传统优秀理念,并联动各大主流媒体开展“绿色殡葬”主题报道,推动群众对节地生态安葬的态度从排斥到了解,再到如今积极参与。此外,组织殡葬服务机构开展“开放日”“服务体验日”等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殡葬行业,体验生命文化教育;在殡葬管理处及墓园,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群众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在文明低碳祭扫方面,广西鼓励群众选择植树绿化、踏青遥祭等方式缅怀逝者,并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通过“广西殡葬之窗”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广线上祭扫服务;开展“无烟陵园”“鲜花换纸钱”“鲜花换爆竹”“丝带寄哀思”“时空信箱”等活动。
选择柳州西山公墓树葬形式的逝者家属陈先生坦言:“起初担心以生态葬安葬亲人不够体面,但看到墓园绿树成荫、庄严肃穆,反而觉得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