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红水河护养院组织入住老人开展互动游戏。供图/来宾市民政局
莫益路 莫富茗
衣着整洁、声若洪钟、爽朗大方……这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红水河护养院居住的特困人员潘友(化名)给人的第一印象。
今年71岁的潘友总是乐呵呵的,他说:“在护养院不仅衣食住医无忧,而且每个月还有200元的零花钱,真是很开心。”
2020年,来宾市兴宾区民政局把潘友从乡下的敬老院接到红水河护养院集中供养。几年下来,他习惯了每天做健身操,欣赏老伙伴表演非洲鼓、唱歌、画画,日子过得充实又惬意。
红水河护养院是一家“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目前,全院集中供养75位特困人员,潘友就是其中的一位。
“我们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入住对象每人每月伙食费不低于600元的标准,集中供养政府兜底保障的特困人员伙食费单列流水账,每天菜单向老人和家属公开。今年以来,民政、纪检、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来检查、指导我们做好规范管理工作。”红水河护养院负责人陆广艺介绍。
作为来宾市民政局的监督单位之一, 来宾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全程列席监督市民政局党组会研究部署民生保障工作,做到政治监督事项清单化管理、台账化记录、责任化落实,确保政策有效执行。同时,通过“局—组—地”联合监督的方式,深入全市养老机构、村(社区)、特困人员和低保对象家中,了解各项政策落实情况,防止落实有盲点、漏洞,推动政策落实落细。
今年以来,来宾市纪委监委驻市政协机关纪检监察组共向市民政局发放季度政治监督工作完成情况清单表四份,明确任务、厘清责任,让监督更加聚焦、更加精准、更加有力。
民生“监督清单”变成困难群众的“暖心账单”。上半年,来宾市本级及下辖的6个县(市、区)社会福利机构以推行“公建民营、医养结合”的运营管理模式为主,加大养老护理型床位购买力度,优先满足本县(市、内)政府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入住,并预留不低于总床位数30%的床位作为公益性床位,全市近700名特困供养人员由过去在乡镇敬老院供养或家庭分散供养全部转移到市、县级社会福利机构(或分院)集中供养,其中近600名全失能特困人员用上护理型床位。同时,全市2200余名被认定为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每人每月分别享受全护理费1100元、半护理费560元,确保失能、半失能的特困人员有钱请专人护理;1100余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被纳入保障范围;6.2万残疾人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全市通过“一卡通”发放困难群众救助资金3.2亿元,实现困难群众“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