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桂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用实干与奋斗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桂林市民政局先后荣获全区民政“五个建设年”先进单位、全区民政“集体二等功”、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集体、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全区居家养老工作先进单位、广西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桂林市“十三五”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连续12年获得桂林市绩效考评一等等次,谱写了新时代民生服务的华美篇章。
传承民政宗旨 发挥民生保障“最兜底”作用
措施夯实。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建立了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开发使用了桂林市社会救助智能认定系统,通过智能认定标准的建设应用和智能认定模型的开发应用,促进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推动社会救助由“数字化”向“智能化”、“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群众不满”向“群众满意”的转变,真正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系统智能认定结果页面
保障扎实。2019年以来,全市城市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增长48 %,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增长75.4 %,建立健全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儿童福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现有4.67万困难残疾人和5.78万重度残疾人分别纳入残疾人两项补贴保障范围;为1027名困难精神残疾患者提供照护服务,为1500余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社区康复服务;机构养育儿童、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分别提高至1422元/人/月、1022元/人/月。
成果厚实。脱贫攻坚期间,帮助11.06万人脱贫摘帽;迈入乡村振兴阶段,建立起24.73万人的低收入人口数据库,有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2.99万人,特困供养人员3.41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
勇担时代使命 展现服务社会“最贴近”优势
养老事业有高度。出台了《桂林市新建住宅小区配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全市建有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336个,养老床位32209张,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覆盖率达到100%,养老服务供给能力位于全区前列;先后涌现出18家国家标准级养老机构;扎实开展养老服务设施补短板提升行动,全市已有76个乡镇建有综合功能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57%,二级以上的县级养老机构和一级以上的乡镇级养老机构覆盖率达到60%,完成35个养老助餐点建设。农村幸福院分类转型、提质增效稳妥实施,智慧养老院试点建设稳扎稳打,有效推动实现老年人低端养老“养得了”,中端养老“养得起”,高端养老“养得好”。全面理顺老龄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敬老月”活动,活动覆盖率100%,加强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营造全社会爱老孝老良好氛围。2019年桂林市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单位,2020年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2023年被确定为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2024年全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现场推进会在桂林召开。
儿童福利事业有温度。着力提升儿童关爱体系,全市机构抚养儿童、散居孤儿养育标准分别由5年前的每人每月1000元、600元大幅提升至当前的每人每月1422元、1022元,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也参照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范围,应纳尽纳,应享尽享。2021年市、县(市、区)两级全面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未成年人保护体制机制日臻完善。创新儿童关爱保障措施。未成年人普法情景剧《逆光成长》、流浪乞讨人员寻亲纪录片《科技赋能 团圆行动》获得第十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中国民政”单元“好作品”奖。选派的参赛选手在广西残运会暨特奥会田径比赛中获两金一银的好成绩。
桂林市民政局组织桂林市社会福利医院深入乡镇开展心理健康排查活动
区划管理有力度。完成临桂撤县设区行政区划调整,成为桂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促进了自治区“保护漓江、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的顺利实施。“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荔浦撤县设市行政区划调整;推进全国“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点亮美好家园”试点工作,2023年全区区划地名现场会在桂林召开,2024年全国“乡村著名行动”培训班在兴安县召开。2024年12月兴安县“乡村著名行动” 经验做法获民政部向全国推广,为广西唯一;8个县(市)入选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2个镇入选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3个村入选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村。
拓展新地名,织密乡村地名网。图为兴安县五驾车村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命名的村道,并结合乡村风光设计地名标志
坚持党建引领 勇担发展民主“最基层”任务
基层民主实践成果丰。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桂林实践创新探索,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立社区工作者“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建强村(社区)干部队伍体系,2021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高质量100%实现党组织书记和村(居)民委员会主任“一肩挑”。大力推广“一组两会”、网格化管理、社区(村)级协商议事等创新基层治理模式。全面落实村(社区)“四议两公开”机制,多形式开展议事协商,打造以“山口夜话”为载体的议事协商模式,让居民在基层治理上更具参与性、更有获得感。着力打造清廉乡村、清廉社区示范性工程。持之以恒抓好村规民约指导,全市1651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成合法、管用的村规民约,全面建立了红白理事会。“解东社区工作法”成为全国社区工作经验;11个集体9名个人获评全国先进。
社会组织管理发展好。推动“党建入章”全覆盖,深入开展筑基、壮骨、增效三大行动,创新“将社会组织建在社区”的桂林模式,打造“一区一品”工程,建成一批党建强、业务精、服务好的标杆品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经验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引导全市3186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对接帮扶项目1119个,资金6.03亿元,帮助农特产品购销订单签约103.9亿元,受益群众46万人。创新开展“社会组织公益创投”活动,支持一批覆盖未保、养老、助残、教育等公益项目落地实施,链接帮扶资金690多万元,公益足迹遍布全市150余个村落,受益人群6000多人次。
慈善社工志愿服务佳。发行出版的《桂林社工》是全区民政系统第一本行业专刊,推出了桂林社工吉祥物“社渡渡”,打造了“民小志”志愿服务品牌。投入3256.77万元,实现全市147个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全覆盖,建成305个慈善服务站和1232个志愿服务站。全市乡镇(街道)社工累计总服务652830人次。注册志愿者110.98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22.39%。全市共设立城乡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站点1869个,占社区综合服务设施85.2%。
社会事务提质效果好。坚持推动全市殡葬服务水平整体提升,稳步推动全市殡葬服务设施建设,推进11个新建公益性公墓项目。开展公益生态安葬活动,实施节地生态安放逝者数量逐年提升。扎实开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为身份信息不详的流浪乞讨受助人员开展寻亲服务。开展“5•20甜蜜伴侣 永结同心”集体颁证活动,18对新登记结婚的伴侣参加了集体颁证仪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