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全区民政会议以来,北海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深入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扎实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增进民生福祉。
健全救助帮扶机制 兜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完善制度体系,强化政策保障。北海市率先在全区启动城镇困难群众脱困解困工作,明确“六保障两覆盖”帮扶措施,低保等社会救助审批权限下放乡镇(街道),优化审批程序,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出台《北海市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北海市关于进一步优化低保审核认定流程提高救助精准度的实施意见》《北海市低保边缘家庭和支出型困难家庭救助实施办法》《北海市困难残疾人专项帮扶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率先建立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动社会救助向梯度化、多层次延伸。
健全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质效。北海市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增强救助合力。建立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帮扶机制,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大数据+铁脚板”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实现对困难群众的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健全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加强核对工作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在自治区核对平台已接连的银行机构基础上,新增5家银行协助社会救助家庭查询比对,与市辖区13家银行合作协议全覆盖,有效提升社会救助精准度。市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先后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全区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2022年5月16日,北海市民政局联合银海区民政局入户核查困难群众救助政策落实情况
规范监督管理,有序开展工作。北海市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强救助领域综合监管,印发《北海市民政局常态化开展社会救助规范化监督管理工作方案》,重点监督“人情保”“关系保”问题。开展数字监督,全面复核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及时清退不符合条件的人员。2019年以来,新增城乡低保对象5.61万人次,及时清退不再符合条件的城乡低保对象3.75万人次。常态化开展基层救助经办人员培训,提升基层经办服务能力。
发展普惠为老服务 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
加强顶层设计,健全老龄和养老服务体系。北海市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组建北海市老龄委议事机构,制定老龄委工作规则和成员单位职责等规章制度,建设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方参与的老龄工作体制。印发《北海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北海养老服务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不定期组织25个成员单位召开议事协调会议,社会保险、老年优待等领域的资源得到有力整合;出台《北海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覆盖2大类、27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
改革创新模式,优化城市养老服务供给。北海市先后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提升行动项目试点,争取到专项资金4947万元,为全市经济困难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3378张,为15229名老年人提供48.09万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经验做法荣获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中央电视台2次以专题纪录片的形式进行推广北海市旅居养老工作,并成功创建9个“广西老年人宜居社区”。投资1.6亿元建成银海区社会老年服务中心,引入广旅集团幸福旅程北海康养中心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培育自治区级示范性养老机构。北海市海城区综合福利院被民政部列为“公办养老机构改革优秀案例”,成功创建3个“广西旅居养老示范基地”、1个“自治区级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1个“长三角旅居康养基地”,1名养老机构院长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先进个人。
2024年10月,北海市民政局开展“尊老敬老爱老”敬老月宣传活动
聚焦农村养老,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北海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养老工作,市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队专题调研、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摸清底数、理清思路,成立工作专班,定期召开调度会议。统筹慈善资金推动5个敬老院建设,新增养老床位330张。通过试点改造推进全市农村幸福院专项提升行动,农村特困老年人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安全管理、供养服务等得到明显改善。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旧厂房、学校、社区等场所维修改造为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成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13个,覆盖率达56.52%,逐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
坚持守正创新 服务高质量发展大局
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增强发展活力。北海市紧紧聚焦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社会服务等领域,引导全市社会组织以“四个服务”助力品质北海、魅力北海建设。部署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积极参政议政,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130余项,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和供需对接平台44个,牵线搭桥促成投资项目9个,投资金额近70亿元。组织开展“万企兴万村”“携手帮扶”等系列活动,各类社会组织围绕产业帮扶、消费帮扶、特困救助、助学扶智等方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60余场次,帮扶项目61个,累计投入资金685.4万余元,受益群众超7万人。推动各类社会组织主动收集和挖掘本行业本领域用工需求提供就业、实习岗位3.8万个,为助力稳岗就业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开展“邻里守望”“我为群众办实事”“解三事”、文明城市创建、矛盾纠纷化解等系列活动900余场,受益群众3.1万人次,参与矛盾纠纷调解300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
科学管理区划地名,注重成果有效转化。北海市在道路规划、管理、地名保护上坚持统筹谋划、一体推进,擦亮城市道路名片,绘就海滨城市脉络。在道路命名设标上精准发力,先后出台《北海市背街小巷命名方案》《北海市城市道路路名规划》,完成了1887条背街小巷和839条城市道路规划命名工作,维护设置路名牌2300余块,实现“有名就有标”。常态化做好地名标志维修整治工作,实现地名标志损坏、倾倒1个小时内维修人员到达现场,48小时内解决问题,形成了高效及时的监管、防护机制。建立健全分级分类维护地名信息工作机制,推动地名信息库实现“日更新”,通过公共数据开放平台共享“标准地名数据”“地名变更信息”,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智慧城市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共享区划地名信息,有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推动地名保护工作,在全区率先建立首个区划地名专家库,面向社会征集入库专家24人。全面编制出台地名保护名录,为地名文化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截至目前,将27个地名纳入保护范围。管界治界迈上新台阶,组织完成620余公里县界联合检查,有效维护了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增进民生福祉 提升专项服务管理水平
建强关爱力量,护航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北海市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全市30个乡镇(街道)均配备儿童督导员,431个村(社区)配备儿童主任。深入开展孤儿、事实无人抚养等困境儿童“爱心家长”结对帮扶公益行动,结对落实905名儿童“爱心家长”。联合市中级人民法院等10部门印发《关于建立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数据信息共享、协同办理机制。建立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为支撑、以家长志愿者为依托、以学校为助推的“五联动”机制,联动开展童心向党、心理健康、安全自护、家庭教育等系列主题活动及“学雷锋”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服务3.5万余人。合浦县列为2024年中国儿童福利和收养中心“护童成长”试点项目地区,市救助管理站先后获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市社会福利院获得“童心同护”项目创建示范院。
2023年9月28日,北海市民政局联动爱心企业等资源,开展“情暖中秋 携手相伴”关爱儿童慰问主题活动
强化源头救助,照亮流浪乞讨人员“回家”路。北海市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强化街面巡查,推进落户安置和源头治理工作。推进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工作,在社区、公交站、福彩投注站、快递驿站等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开设了49个救助引导点,快速引导有需要的求助人员向救助管理机构求助。深入开展“夏季送清凉”“寒冬送温暖”等专项救助行动,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寻亲返乡,2019年以来,累计救助3135人次,落户安置171人次,成功寻亲返乡248人次。市救助管理站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