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次全区民政会议以来,梧州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推进“五个民政”建设,全力以赴推动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梧州市民政局先后获评为全国民政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2016—2020年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殡葬工作先进集体;蒙山县民政局获评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聚焦守护“一老一小”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加强顶层设计,老人儿童工作体系逐步健全。梧州市先后出台《梧州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梧州市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实施方案》《梧州市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梧州市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实施细则》等制度,从顶层设计上为老人、儿童工作进行规范和支持,明确并细化了“一老一小”的长期规划、近期目标、工作举措、责任体系、组织力量等,进而具体每年的目标和任务,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安排进度、务实推进措施,保证了民政领域“一老一小”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优化服务体系,探索构建新时代养老模式。依托第五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构建具有梧州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持续完善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一刻钟”宜居养老服务圈初步形成。为实现老年人“食有所依”,梧州市采取“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在全市布点48个老年助餐点。率先在全区开展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百分制行动,促进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向上向好发展。
梧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牵头开展“九九重阳,敬老孝亲”重阳节公益活动。图为梧州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向群众宣传《慈善法》
创新关爱理念,呵护儿童健康成长。积极推动儿童福利从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发展,儿童保障从保生存、保基本向促发展延伸,儿童关爱从单一的物质保障向物质保障加精神关爱转变。儿童福利的“受益圈”不断扩大,2.8万余名流动儿童和0.9万多名留守儿童实现动态成长跟进服务。困境儿童精准保障“支持圈”日益完善,涵盖基本生活保障、心理辅导、教育援助、医疗救助等多维度、一体化的服务,力争每一名困境儿童都能获得最精准的帮助。儿童关爱服务“参与圈”不断扩大,慈善资源、社会组织等关爱儿童的社会力量得到深入引导和整合,形成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全民关爱”的儿童福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新格局。
梧州市民政局联合社工志愿者到基层开展关爱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活动
立足兜底主体职责 落实基本民生保障
彰显制度优势,健全分层分类救助体系。梧州市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由保生存向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转变,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难群众,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五年来,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保持在17万人左右,城乡特困供养保障对象保持在2.6万人以上。
激发发展动力,拓宽帮困帮扶有效渠道。持续做好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认定工作,进一步拓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功能运用,发挥“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作用,强化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数据比对,及时预警发现可能需要救助的低收入人口,实现对困难群众做到早发现、早救助、早帮扶。积极探索推动防止返贫帮扶政策和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衔接并轨,加快实现低收入人口信息“一门入库、动态监测、分层管理、因需推送”,分类实施救助帮扶。
聚焦特殊群体,树立兜牢兜准底线思维。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体系持续完善,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基本建立,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跨省通办”和“全程网办”。打造“社工+社区网格员+环卫工作者+志愿者”的救助新模式,建立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快速发现机制。推动梧州市救助管理站与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开展源头共治试点,重复流浪人员数量明显下降。五年来,梧州市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780元和每人每年6000元,增幅分别达到14.7%和33.3%;城市、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2168元、7800元;集中供养孤儿、散居孤儿的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200元、800元分别提高到1422元、1022元。
2022年3月7日,梧州市救助管理站与广州市救助管理站市区分站签订《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源头共治协议》
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办好民生实事
倡树文明新风,提供婚姻登记周到服务。顺应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婚姻登记和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新需求,梧州市加快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全区通办”“跨省通办”,让特殊节假日“为爱加班”成为常态,积极打造公园式婚姻登记场所,在各婚姻登记机关均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多举措努力为幸福“加分”,为婚姻“护航”。同时,积极引领婚事新办,通过举办集体婚礼、颁证活动等形式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婚姻家庭文化。
回应群众关切,全面深化殡葬领域改革。开展殡葬领域专项整治行动,规范殡葬服务行为,推出“零十百千”“一站式”惠民殡葬政策,切实减轻群众治丧负担,让“身后事”省心办。健全殡葬监管体系,制定地方标准《重大突发事件碎片化遗骸处置服务规范》,确保遗体和骨灰处置合法合规。深化殡葬领域移风易俗,举办花坛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活动,引导群众树立殡葬新风尚。
弘扬地名文化,加快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加大对地名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力度,将优秀地名列入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认定苍梧县、岑溪市、藤县和蒙山县为千年古县。深入推进地名信息服务提升工作,在村道村巷标志牌附上二维码,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看地名信息,在“乡村著名行动”小程序采集商铺、农家乐、乡村景点等,实现精准导航。藤县、蒙山县、万秀区和龙圩区成功申报为全区“乡村著名行动”先行区。探索建立“地名+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文化传承+信息服务”模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2024年6月,蒙山县成功承办全区“乡村著名行动”推进会。
着力推进共同富裕 力促民生发展
深化社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坚持党对社会组织工作的全面领导,抓好社会组织孵化培育。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监管,充分引导社会组织发挥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引导广大行业协会商会立足职能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在行动”活动,引导社会组织按照“一社一村”和“多社一村”的模式结对帮扶,积极选树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十佳案例。动员社会组织助力“五个民政”建设,打造了“鸳江公益”“金牌调解”“阳光心理”“骑楼大妈”等一批优秀社会组织工作示范品牌。
推进共同富裕,加快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推动慈善事业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中发挥积极作用,并积极带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慈善公益活动,实施“慈善情暖万家”“情系梧家老兵”退役军人关爱捐赠行动“与善同行 助力社会基层治理项目”等慈善项目。同时,鼓励并引导社会各界公益慈善力量参与到疫情防控、应急处突、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中。建立健全慈善信息公开制度,确保慈善资金使用公开透明。2019年来,全市即开型福利彩票销售量持续增加,为支持基本民生保障、促进共同富裕作出积极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