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习贯彻第十五次全区民政会议精神 > 发展成就

来宾:民生服务有温度 群众幸福有质感

2025-02-14 16:39     来源:来宾市民政局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19年以来,来宾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重要指示精神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围绕民生服务,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事务、社会治理工作水平,大力推进暖心民政、创新民政、智慧民政、高效民政、安全民政“五个民政”建设,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落到实处。

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着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水平

2019年以来,来宾市深入开展救助领域创新实践,深化低保、特困审批权下放乡镇(街道)改革工作,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流程,持续深化城乡低保网上自助申请改革、村监委监督民政救助资金、居住地申办救助、“物质救助+关爱服务”等改革实践工作,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据统计,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底,全市累计发放城乡低保、特困1019.12万人次,支出金额30.37亿元;获得临时救助2.27万人次,支出金额3176.33万元。一系列举措不仅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民生底线,也让困难群体充分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与关爱。

五年来,来宾市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保障标准和补助水平,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全面落实临时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政策。利用低收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加强核对工作,对所有在享低保和特困对象发起动态核查,核查率达100%;市县两级核对时长控制在7天以内,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目标。全市核对平均耗时为0.16天/户,在全区排名第4位,为社会救助提供精准的数据信息。民政、农业农村、医保、残联等部门建立健全数据比对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排查力度,确保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的目标,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爱“一老一小” 着力提升社会福利工作水平

为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题,来宾市采取“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的多元合作模式,为辖区60岁以上特困老人、70岁以上低保对象提供每人每天3元的就餐补助,推进“长者食堂”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开设长者食堂(老年助餐点)27家,在建6家,切实让老年人享受“舌尖上的温暖”。


来宾市兴宾区河西街道河西社区的老人在老年助餐点用餐

五年来,来宾市大力实施民生可感行动,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4200户,在兴宾区、武宣县等地试点为68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100名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智能手表、紧急呼叫按钮等一套智能居家养老服务设备,开展农村幸福院提升整治和特困人员关心关爱、“敬老月”暨“银龄行动”等系列活动,基本实现志愿助老服务就在身边。

来宾市还整合多方资源,加快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让老年群体“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截至目前,市本级、5个县(市、区)建成民政园区,全市县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6个,覆盖率100%;已建成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区域协调指导等综合功能的乡镇(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38所、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529个。县级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既实现“老有所依”,也做好“小有所护”。目前,全市1173名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养尽养”。打造集“养、治、康、教、社”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全面做好全市集中供养孤儿工作。组织全市800余名“爱心家长”开展牵手“童”行公益行动。全面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队伍建设,全市配备70名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813名村(居)儿童主任,实现了全覆盖。截至目前,全市5.3万名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全部签订监护责任书,兜住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及流动儿童人身安全底线。

优化惠民服务 着力提升社会事务工作水平

近年来,来宾市在优化惠民服务方面持续发力,持续深入推进婚俗改革工作,实现婚姻登记“全区通办”,开展暖心婚姻家庭辅导和特色颁证服务,培育文明向上的婚俗文化;筹备县(市)殡葬设施建设项目,忻城县和象州县殡仪馆已分别通过国家发改委2024年第一、第三批提级论证政府投资项目审核,其中忻城县获得广西社会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工程2024年第二批中央基建投资资金1000万元,为群众解决“身后事”难题。同时,扎实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实现申请“跨省通办”“全程网办”,惠及全市残疾人6.2万人。此外,大力推动福利彩票销售,据统计2019年1月至2024年10月底,全市即开型福利彩票共销售1.412亿元,筹集社会公益金2804.4万元,为公益慈善事业贡献了福彩力量。


2024年10月1日,来宾市举行首届民俗公益集体婚礼 

来宾市还深入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专项救助行动,发挥“四级救助网络”作用,对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做到“应救尽救”“凡困必帮”,做好寻亲服务工作。2019年以来,全市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2392人次,其中跨省跨地接送返乡565人次、寻亲成功106人。

探索改革创新 着力提升社会治理工作水平

2019年以来,广西慈善总会、来宾市慈善总会联合开展2次中国移动爱“心”行动——广西困境先心病儿童救助计划项目活动,帮助20余名符合免费手术治疗条件的先心病患儿到天津市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开展免费手术、治疗。李女士的孩子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

来宾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组织开展“中华慈善日”捐赠活动启动仪式暨“慈善一日捐”等系列公益活动,2019年1月至2024年12月底,全市民政系统收到捐款捐物近3000万元,组织开展了扶贫济困、灾害救助、扶老救孤、助医助学助教等富有来宾特色的慈善活动和项目,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与此同时,完成全市70个乡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发展持证社工队伍267人,常态化开展服务“三留守”人员、孤残儿童、孤寡老人等困难群体志愿服务活动。


来宾市慈善总会向忻城县大塘镇、安东乡受灾群众捐赠资金

来宾市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动员引导其投身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发动社会组织1173家会员企业参与1685个乡村振兴项目,累计链接投入资金1500万元,惠及群众70万人次。

来宾市认真宣贯新修订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编制完成《来宾市行政区划战略规划建议(2023—2035年)》等文件,开展行政区域界线第四、五轮联检暨平安边界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精选象州县罗秀镇军田屯等10个村(屯)作为市级示范标杆,新命名村(巷)道3000多条,设立地名标志1000多块,让地名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得到更好彰显。同时,全面抓好民政领域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及村(居)规民约建设等工作,不断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

2019年以来,来宾市获得“创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有5个社区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忻城县、象州县获得“广西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荣誉称号,1人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据初步统计,五年来,来宾市民政系统集体或个人获得民政部、民政厅等部级、省(区)级授予荣誉称号达到80多项,彰显了来宾市民政工作的创新与成效。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