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行动”医疗专家深入农村幸福院为特困人员提供健康服务
南宁市西乡塘区民政局在七夕节当天为10对新人举行集体颁证仪式。广西云-南国早报记者苏华/摄
爱心企业在中华慈善日开展爱心捐赠
融安县民政局工作人员为大坡乡福下村红专屯分散供养人员送去春节慰问暖心礼包
老人在贺州市爱莲社区长者食堂用餐
合浦县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工作人员为留守儿童做情绪疏导。(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自治区民政厅供图)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何明华 通讯员 安忠芳
核心提示
“一旦有事,摁下床边的红色按钮,就能通知到儿女,特别方便。”一张设置在自家卧室的智能化养老床,让柳州市柳南区南苑社区93岁老人莫秀珍的生活变得安心;
“原以为要回到户籍地安徽省才能申办低保,没想到在南宁就可以直接办、直接领到低保金!”一项社会救助改革,让居住在南宁市西乡塘区五里亭社区的低保户吴小丽(化名)喜出望外;
……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自治区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深入开展暖心民政、创新民政、智慧民政、高效民政、安全民政建设,全力兜底线、惠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贡献民政力量。
1 织密兜底保障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12岁的小伟(化名),2024年年初父母相继去世,生活陷入困境。当地政府接到求助信息后,迅速核查,几天后小伟被纳入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范围,当月底领到补贴。
“对于困境儿童,我们发现一个,保障一个。”钦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以来,该市累计发放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金超1.2亿元。
在南宁市儿童康复中心神经康复科,4岁半的家家(化名)在母亲莫女士的陪同下进行康复治疗。
“家家来康复中心治疗3年了,刚来时无法走路,经过治疗和训练现在能走了。”家家的改变让莫女士充满希望。
“南宁儿童康复中心全面实行公益服务,切实保障特殊儿童的康复权益。”该中心主任沈维介绍,康复教育服务全程不收取任何费用,让更多的适龄特殊儿童感受到关怀。
近年来,我区持续提高全区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标准,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全区现有集中养育孤残儿童的儿童福利机构17家,其中7家为市级以上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全力护航孤残儿童健康成长。
既要“护好苗”,也要全方位“兜牢底”。
全区各级民政部门持续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越织越牢。
“咚、咚”,桂林市永福县永安乡居民盘永华(化名)的家门被敲响,“我们是民政局的,发现您之前医疗支出比较高,特地上门了解情况。”
2024年10月,盘永华被确诊为肝癌,花费数万元医疗费,生活一下子变得沉重。当地民政局接到医保部门共享的医疗数据后,主动到他家核实。
同年11月,盘永华一家三口全部纳入低保B类,每月救助金额780元。“我们收到了救助金,工作人员还上门看望、鼓励我丈夫树立康复信心。”说起这些,盘永华妻子心怀感激。
自治区民政厅社会救助局局长孟光明表示,我区各地建立健全主动发现机制,通过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预警与实地查访核实相结合,实现“人找政策”与“政策找人”相结合,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保障范围。
深化救助改革,救助更有力度——
我区持续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积极推进居住地申办改革,用好用足用活“先行救助”政策和乡镇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取消户籍地申请限制,全面推行由急难发生地实施临时救助,不断提高救助的可及性、时效性和有效性。
据统计,2024年全区开展临时救助14.28万人次;居住地申办低保对象3.72万户8.27万人,其中外省人员5433户10071人。
强化数据赋能,救助更有速度——
柳州市通过加强社会救助信息统一汇集、集成应用,打破各职能部门间数据壁垒;桂林市完善社会救助工作信息化生存认证系统建设,全市17.02万名在享对象进行网上生存认证,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河池市推动救助服务向移动端延伸,实现社会救助事项“指尖办”……各地大力建设智慧民政,让社会救助更便捷、更高效。
创新救助方式,救助更有温度——
民政工作人员每季度登门入户,为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和临时救助等人员发放温馨提示卡,面对面讲解政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低收入人口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员,提供必要的探访、照料服务。鼓励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为低收入人口提供心理疏导、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社会融入等服务。
2 积极应对老龄化,倾情守护最美“夕阳红”
午饭时分,热气腾腾的饭菜刚刚出炉,南宁市西乡塘区明秀南社区智慧食苑长者饭堂菜香四溢。
“这里的饭菜可口又实惠,比我自己在家做得好吃。”退休老人梁丽华说,自从社区开了饭堂,她就成了这里的常客,如今她每天有更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生活很开心。
梁丽华老人生活中的变化,是近年来我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的缩影。
截至2023年底,广西60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为937万,占常住人口总数的18.64%。
我区大部分老年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多措并举引导专业优质资源向老年人周边、身边、床边聚集,尤为重要。
南宁市健全居家社区设施网络,开展助浴、居家上门、长期护理等试点,加快构建“15分钟养老服务圈”;柳州市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桂林市围绕打造“家门口养老”目标,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如今,我区的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逐渐增多,助餐、助洁、助急、助浴等多样化养老形式供给日益丰富,“互联网+”打造的智慧养老平台受到老年人欢迎。
“这是一个智慧养老平台,里面涵盖了老年人需要的各种服务。”在“敬老月”关爱服务进社区活动现场,“广西养老一键通·慧康养”平台,吸引众多老年人的关注。
“我们以信息化手段,整合老年人需求信息和各类社会服务资源,为他们提供‘点菜式’就近便捷服务,让老年人幸福生活可感可及。”自治区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陈科吉介绍。
全区养老服务床位总数25.73万张,各类养老服务设施达到1.28万个;建成138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100%;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6万张,为8.6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建设老年食堂483家,探索各具特色的老年助餐模式,为老年人用餐打通“最后一公里”。
我区持续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扩大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推动养老服务规范提质。从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到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从适老化改造到提供精神慰藉等服务,一个个暖心政策、一项项扎实举措托起民生基本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既要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又要老有所为”。全区开办各类老年大学400多所,在校学员近15万人,老年人生活更加有“知”有味;深入开展“银龄行动”,老年人社会参与不断扩大,“银发力量”活跃在各行各业;不断加强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累计116个集体和122人分别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和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称号,创建80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氛围日益浓厚。
3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民生服务水平
红星路、红章路、红安路……走进兴安县界首镇,这样的红色地名随处可见。
“湘江战役在界首镇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记忆。”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说,当地通过深入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将湘江战役中有关界首的历史和新时代人民群众接续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融入地名文化中。
革命烈士,山河永念。“界首镇新命名了40多条路,其中20多条路的名字和红色有关。”兴安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区不断规范地名管理,保护弘扬地名文化,提升地名公共服务水平。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地名1.2万多个,推动1.5万多条乡村地名在互联网地图上规范标注,乡村地区“有地无名”“有名无标”等问题逐步解决,赋能农文旅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婚姻登记是直接面向社会公众的公共服务,必须要有高质量的管理服务水平来保障支撑。
“我们结婚啦!”肖先生和刘女士两人都来自湖南,在南宁市武鸣区婚姻登记中心领到了幸福的“红本本”。
“本来打算请假回老家办理结婚登记,但路途远,来回也要不少开销,婚姻登记可以跨省通办,太好了!”夫妻俩对婚姻登记跨省通办高效便捷的服务连连称赞。
“我区实施内地居民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试点,同步优化全区通办流程,解决群众办理婚姻登记‘多地跑’‘多次跑’等问题。”自治区民政厅社会事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出台了“三月三”“520”等节假日和特殊寓意日子开展结婚登记服务政策,不断创新便民为民服务措施。
2024年,全区累计办理婚姻登记28.8万对,其中跨省通办1651对。特殊节假日期间,500多名婚姻登记员为爱加班,办理结婚登记业务1.1万对。
婚丧嫁娶皆民生。我区全面推行惠民殡葬政策,在全区殡葬服务行业开展“伤心事暖心办”活动,为百姓“身后事”减负。全区各地民政部门立足本地实际,通过免除城乡居民遗体接运等基本殡葬服务费用,让困难群众少花钱或者不花钱就能办好“身后事”。同时,因地制宜探索推广多种形式的生态葬,累计投入公益金约5940万元用于支持和鼓励各地开展节地生态安葬和奖补工作,为群众节约丧葬费用近5.2亿元,绿色低碳殡葬蔚然成风。
近年来,自治区民政厅积极提升民政领域相关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更好服务高质量发展。
——印发全区民政系统“高效办成一件事”实施方案。强化数据赋能,加强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推进政务服务“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
——完善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和救助管理服务体系。推进“跨省通办”“全程网办”“区内通办”,为困难残疾人提供便捷服务。
赋能社区基层治理,面向高校毕业生加强就业帮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区各地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引导社会组织和慈善力量健康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登记认定慈善组织284家,2019年至今通过慈善组织累计接受捐赠约36亿元;2024年第九个“中华慈善日”主题活动期间,倡导开展广西“慈善一日捐”活动,接收捐赠款物1.05亿多元,参与人数达31.8万人次。我区慈善力量不断壮大,慈行善举深入人心。
——近万家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投入资金超过20亿元,对接实施帮扶项目3000多个,惠及群众800多万人;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会员单位发布招聘岗位2万多个;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推动行业协会商会提供技术、经济、管理、法律、政策等咨询服务7883次,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和供需对接平台数479个,举办展览会博览会交易会洽谈会1104次,达成意向金额9.13亿元,帮助招商引资落地项目76个,达成意向金额37.59亿元。全区超过2.7万家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联系广泛、链接资源的优势,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服务。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从社会救助到养老服务,从儿童福利到慈善事业,从婚姻登记到地名管理,民政工作件件关乎民生,事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自治区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黄武海表示,我区将深入开展“五个民政”建设,用心用情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落实落细惠民生、暖民心的工作,不断绘就温暖人心的民生图景。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