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投入抓改革,民生改善效果显著
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补齐民生短板,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进展。
——民生保障水平提升。
就业总体平稳。1至7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867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79%,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稳如磐石。
收入持续增加。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5%,跑赢GDP0.2个百分点,也远高于CPI2.2%的涨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
养老更加安心。养老金实现十五连涨。“一年一小步,累积效应非常可观。像我国这样能持续多年提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在世界上并不多见。”中国劳动学会特约研究员苏海南说。
看病更加省心。2018年,有13.4亿人参加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实现人员全覆盖。今年大病保险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提高至60%,进一步减轻群众诊疗负担。
居住不断改善。2018年,全国棚户区改造开工626万套,完成30万套公租房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90万户,更多家庭圆了安居梦。2019年1-7月,全国棚改已开工约207万套,占年度目标任务的71.6%,完成投资6000多亿元。
教育更加公平。今年,国家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膳食补助标准统一为每人每天4元钱。截至今年3月底,全国92.7%的县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兜底更加有力。2018年,中央财政将资金向财力薄弱地区、中西部地区倾斜,支持基层财政困难地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国内多个省市继续上调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全国城市、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较2012年增幅分别达到75%、133%。
不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民生领域一直暖意融融。这背后,是国家真金白银的投入。今年1-7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分别同比增长9.6%、8.3%、7.9%和11.2%。
——民生政策科学性增强。
为非建档立卡的贫困“边缘人口”建立救治台账;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的同时开展生育全程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民生政策既有深度,又有精度,政策之间的系统性、协调性在增强。
——涉民政务效率提高。
医保卡智能化,挂号、预约很便宜;个税抵扣自己办,手机APP轻松搞定……截至去年底,各地、各部门共取消证明事项6000余项;到今年底,网上可办的省级、市县级政务服务事项将分别不低于90%和70%。引入高科技手段,改善工作作风,管理部门服务更贴心,百姓得实惠。
“外部干扰”影响有限,民生改善基础牢固
惠民利民政策接连不断,民生改善效果看得见摸得着。不过,去年以来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一些人担心会影响我国民生事业的发展。
——有人担忧:百姓的荷包会不会缩水?物价会涨吗?出国旅游受不受影响?
受访者认为,不确定的外部环境确实会对部分行业就业,以及部分商品物价有影响,但我们的民生“成色”不会因之减退。
收入基础稳。“去年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总体平稳,稳中向好,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说。
物价形势稳。有机构测算,一季度,我国整体进口价格指数比去年8月平均仅上涨了1.2%,远远低于流通企业净利润增长率和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率。
消费选择多。“中国护照‘含金量’越来越高,中国公民可免签或落地签前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世界那么大,一两片‘乌云’,遮不住满天霞光。”广州居民李文琼说。
——还有人担忧:国际上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叠加愈发频繁,未来中国是否有能力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
来自各方的答案是肯定的。
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改善民生提供强大支撑力。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巨大社会财富,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达到90万亿元规模,保障民生的物质基础较为雄厚且仍在增强。
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为改善民生凝聚强大行动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办成事。“三大攻坚战”发令枪响,人、财、物迅速集结,效率高、效果好。群众关心养老金,政府启动中央调剂制度。移动互联消费成为“刚需”,政府推动、国企担责,电信资费一降再降……
我国政府在改善民生过程中始终发挥主导作用,使民生政策“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序落实,既避免“市场失灵”导致民生福祉下降,也防止过高福利引发社会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从来都不是一时性的政策安排,而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回顾过往,越是爬坡过坎艰难时刻,我们的党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念之再三、铭之肺腑。”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宇说,“有党的领导,我们有信心克服时下的困难,也无惧更大的挑战。”
激发内生动力,引入市场活力,民生改善稳步推进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看未来,政府、市场两只手协同发力,更多民生“红利”渐次释放,更美的民生图景铺展开来。
——在确保民生投入的基础上,民生政策更注重激发内生动力,惠民效果将逐步显现。
就业政策突出“更高质量”要求,增强劳动力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今年培训1500万人次以上,3年内培训5000万人次以上;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设立专项账户,统筹用于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近期看,为的是稳就业;长远看,是适应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让更多人凭借一技之长获得更好的岗位和薪酬。”南开大学教授朱铭来说。
教育政策强化“补短板”导向,提升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学有所用的获得感。摸清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底数并落实“一人一案”;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加大对贫困地区“扶智”投入……桩桩件件,接地气、得民心。
营商环境改革秉持“放水养鱼”理念,激发全社会创富干劲。“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减税降费落地有声。上半年我国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8.5天。小微企业融资难得到缓解,二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0.71万亿元,同比增长22.5%。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唐建伟估算,此轮减税措施,预计每年可为小微企业减负约2000亿元。
——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更注重调动社会力量,公共产品供给将稳步改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黄艳说,今年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将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季度末,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6类民生项目累计1443个,投资额1.3万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铿锵承诺,温暖亿万群众心田。我们坚信,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中国经济也能“芝麻开花节节高”。 (人民日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