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路、红章路、红安路、渡江广场、胜利广场……11月16日上午,记者走进兴安县界首镇,这样的红色地名随处可见。
“界首镇新命名了40多条路,其中20多条路的名字和红色有关。”兴安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纪念馆馆长尹汤怀对记者说。
“界首镇地处湘桂走廊之咽喉,伴湘江而建,因湘江而兴,曾经是楚尾粤头、由湘入桂第一站,界首因此而得名。1934年11月27日,耿飚、杨成武率领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抢占界首渡过湘江。”尹汤怀介绍。
湘江战役在界首镇留下了丰富的红色记忆,当地通过深入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文化,将湘江战役中有关界首的历史和新时代人民群众接续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融入其中。
界首渡口,碧水无痕。走进湘江西岸的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一支步枪和一面军旗组成的地标直插云霄,从远处看像一座丰碑。
“正是有无数像陈树湘、易荡平、杜中美这样的红军英烈,英雄壮举、铮铮脊梁铸就了对党忠诚的不朽丰碑。”尹汤怀是兴安县区划地名论证咨询专家之一,深度参与了这些地名的发掘和命名。
他介绍,丰碑的高度是12米01,寓意着中央红军领导机关胜利渡过湘江的时间是1934年12月1日,同时,我们把当时毛主席说的“过了湘江就是胜利”这句话的理念植入到地名文化中,因此把丰碑所在的广场命名为胜利广场。
进入界首渡江遗址公园,一条笔直的步道两侧展示了红色地名文化及中央纵队过界首的大事记、重要电文等。
“这条步道叫连心步道,寓意着军民鱼水情。”尹汤怀说,因红军抢渡湘江过程中,界首群众冒着生命危险支援红军架桥、做宣传、带路、打草鞋、做饭等,体现了红军与界首百姓血浓于水的鱼水情深。
为什么用红星、红安、红章作路名?尹汤怀介绍,1934年11月30日凌晨,军委一纵开始从界首渡口抢渡湘江,拂晓时分渡完。黄昏时分,中央第二纵队开始渡江,12月1日中午渡过湘江。兴安县采用军委纵队的代号“红星”及下辖的军委一纵的代号“红安”、军委二纵的代号“红章”为界首镇的主要道路命名。
“红星、红安、红章三个代号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同时存在的时间1934年10月13日-12月13日,仅存在两个月。我们用这三个代号来命名道路,就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湘江战役故事。”尹汤怀说。
从渡江遗址公园红军堂前的祭江平台往北望,一座新修的大桥飞架在湘江之上。
“原先这座桥被叫做湘江二桥,而湘江上以湘江命名的桥梁无数,难以彰显界首的文化底蕴。我们深入挖掘湘江战役红色文化,现在将其命名为红星大桥。”尹汤怀指着前方大桥说道。
记者了解到,在通往界首红军小学的一条主要道路被命名为传承路,寓意学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向前路、初心路、忠诚路、平等路……如今,一个个红色地名,镌刻着湘江战役的历史印记,串联起这片红色土地上的峥嵘岁月,讲述着桂北人民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融入当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与他们血脉相连。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