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动态 > 市县新闻

三封感谢信的背后

2025-04-30 09:42     来源:中国社会报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日前,湖南省浏阳市某村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全村人聚集在村口,翘首等待着一位在外漂泊多年的老人回村。

老人名叫朱亮(化名),30多年前走失后开始了流浪生涯,如今,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救助管理站送回家。

“这么隆重的欢迎仪式不仅是为了接回漂泊的亲人,更是为了感谢桂林市救助管理站以及桂林人对老人的帮助和照顾。”朱亮的亲人说。

时间回到7年前,桂林市叠彩区民政局工作人员发现流浪的朱亮后,将信息报告至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我们在对老人进行救助时,他表现出强烈的回家意愿。但他仅能说出‘浏阳市’三个字,仅凭这样的模糊线索,我们无法找到确切地址。”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一边照料老人,一边帮他寻亲,并按照相关政策,将老人落户安置在桂林市社会福利院。

今年,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启动“再寻亲”工作,经过DNA技术比对,朱亮的身份信息逐渐清晰,最终找到了他的家人。

“爸爸,您终于回来了。”“爸爸,这30多年您去哪里了?”随着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的救助专车驶入村口,老人的儿子朱立志快步迎了上去,抹着眼泪,搀扶着老人下车,走进堂屋。

屋子里挤满了人,有亲戚、有战友,还有不少乡里乡亲。朱亮的儿子、儿媳一边安顿老人,一边向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并感谢他们一直以来对老人的照顾。朱亮的侄子朱霞竹介绍,1979年,朱亮在翻修房顶时,不慎从二楼摔下,自此神志不清,经常外出走失。“一次没留意,叔父就再没回来。当时是1995年,我们全家人找了好久都没找到。”朱霞竹说,这么多年,家人从没放弃寻找,只要哪里有消息,他们就赶过去核对,但多次扑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都担心老人已经不在人世了。

“当村里通知我认人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不敢相信。”朱霞竹说,他看到照片后,马上确认就是叔父,“我认得他脸上的伤疤,还有那眉眼,跟我们家族的人一模一样。”尤其是当得知老人已经在桂林落户安置,而且过得很好时,朱家人高兴极了。

朱立志性格老实,不善言辞,他搀扶着父亲朱亮,一直默默擦眼泪。儿媳则仔细询问着老人在桂林生活的情况,问他喜欢吃什么口味的菜,平时喜欢干什么,她将这些情况一一记在心里,“以后我们会好好照顾爸爸。”她说。特意赶来的老战友们还给老人制作了欢迎回家的横幅,他们纷纷称赞,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关怀,朱亮才能顺利回家。

分别时,朱亮看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要离开,马上跟着起身要走。“他是把你们当亲人了,要跟着你们回家呢。”朱霞竹感慨说,可见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把叔父照顾得很好。

早在确认了朱亮身份时,朱霞竹就写过一封感谢信。在信中,他讲述了老人的过往和出走情况,并感谢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关怀和关心。等到老人回到浏阳市安顿好之后,朱立志又写了一封感谢信,在信中,他感谢了桂林市民政局、桂林市救助管理站、长沙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也感谢了转发过寻亲启事的好人们和帮忙寻亲的公安干警。

“两封感谢信远远不够。”朱霞竹感慨,“多亏了桂林人的帮助才有叔父的今天,我还要写一封感谢信,把叔父回家的故事写出来,也把对每一个人的感谢写出来。”

如今,这封写给桂林市政府的感谢信,得到了桂林市副市长龙杏华的回应:希望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桂林市社会福利院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履行职责担当,让爱心传递大江南北……

“回家只是团圆的开始,帮助流浪老人在儿女绕膝的幸福家庭氛围中安度晚年,体现了救助工作的为民初衷。”看到朱亮一家团聚,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由衷感慨道。(中国社会报)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